1.136 后果前因-《刘备的日常》
第(2/3)页
于是,两相权衡。为祸关东的黄巾,显然是大害。而祸乱关西的羌胡,自然是小害。
为今之计,当先保关东尽快拨乱反正,重回吏治。至于关西大地,只需在平定关东前,局势不再继续糜烂,未成二贼东西夹攻洛阳之势便可。
而在订策前,还需考虑陛下心中的危机等级排序。
天下升平时:外戚>党人>世家>反贼>宗室。
天下播乱时:宗室>反贼>世家>党人>外戚。
时天下大乱,宗室便是陛下的心头大患。前汉末年。多少巨贼假宗室旗号,又有多少汉室宗亲拥兵自立。更始帝之玄汉。刘盆子之建世。光武之后汉。皆是葬送前汉国祚的罪魁祸首。黄巾军若仿效绿林、赤眉,另立新帝,则今汉国祚难存矣。
时至今日,当如何趋利避害?
当快刀斩乱麻,出兵讨贼,以雷霆乘崩之势,拨乱反正,尽快令天下复归升平。
带入陛下“天下播乱时”的利害算式。
心腹大患乃宗室,断不能用。于是蓟王刘备作为宗室最强者,陛下要尽可能使他与战乱剥离。不可让他参与平乱,并趁机收买人心,壮大声势。也不可轻易治罪。若逼迫太甚,蓟王一怒从贼,则江山危矣。所以,不作为便是刘备明哲保身之道。
既如此,又该如何化解宗室篡位之危?简单至极,只需扫荡群贼,带入陛下“天下升平时”的利害算式。宗室的威胁,自然降到最低。那时,传承有度,宗法森严。便是蓟王刘备,又岂敢僭越。待此时,再反观战乱之际,陛下最为倚重的外戚,遂与宗室掉了个个。成为升平年代,陛下的心头大患。
当然,这是陛下最理想的设计。然时局崩坏之迅疾,已远超陛下所料。关东、关西二贼,似有两面夹攻洛阳之势。
眼看乱局无法收拾,又当如何趋利避害?
作为最善讨贼的蓟王刘备,陛下不得不启用。于是在实际行动上,采取“两害相权取其轻,两利相权取其重”的战略方针。
所以,陛下决定将权重最轻的关西,交给刘备去平定。
即便蓟王平定关西,所获得的浅薄利益,也不足以与陛下争夺天下。毕竟,关西大地,已成鸡肋。食之无味,弃之亦不太可惜。
时下关西无论经济、文化、政治,皆无法与关东相比。甚至凉州人氏,天生便被视为“次等国民”。凡凉州户籍,皆不许内迁。就刘备所知,时下只有“凉州三明”之一的张奂,获许内迁,称“弘农张奂”。成功脱离原籍,子孙得以在弘农郡华阴县定居。其他诸如段颎,即便位列三公,关东士人依旧视作另类。不得已,便只能阿附宦官王甫,以为进身之计。
即便时局糜烂至此。将关西之乱,交由蓟王刘备去平定,陛下亦是不得已而为之。
第(2/3)页